大学网 > 院校信息贵州民族大学校友何:着力工教结合,为农村振兴培养“常青”人才正文

贵州民族大学校友何:着力工教结合,为农村振兴培养“常青”人才

中国大学网 2022-07-11

近日,贵州民族大学以民族大学不同时期、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优秀校友代表为报道对象,推出了一系列《校友之声》报道。报告将全面展示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校友“奋发新征程、贡献新时代”的生动故事,全面营造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全体师生牢记指示,探索新路,自信前行,努力为开创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黄金十年”贡献力量。

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开发了一系列“蘑菇酱”产品,为剑河食用菌的深加工探索了一条美味之路;将织金南瓜、丫池河李酿制白兰地,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何说,学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探索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要在贵州办一所职业学校,就必须与贵州的‘乡土气息’相联系。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不同的工业院校,进一步加强与校企、学地的合作,使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组织和社会需要、专业标准能够无缝衔接y联动,提升服务业发展的适应性、匹配度和贡献率,打造“永久品牌”人才,助力农村振兴。”何说。 曾在贵州民族大学学习和工作26年。2018年,何新上任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一路上,他从未改变初衷,从未放松使命。他带领全校师生在职业教育新征程中扬帆起航,乘风破浪,扬帆驶向更美好的明天。

回首大学四年:最美好的时光值得与最美好的时光

抗争。

“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值得在最美好的岁月里奋斗。”虽然已经近30年了,但何说起大学时代,还是充满了回味。

1993年,何进入贵州民族大学中文系中文专业学习。由于在学校的综合表现优异,他在大一时担任班长,先后当选为系学生会主席和校学生会副主席。

作为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他积极组织各种校园娱乐、体育活动和公益活动,参与中文系校园文化建设,多次获得到省内其他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视野进一步开阔。

“现在上大学不是‘选择终身学校’。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往往比你选择什么样的大学更重要。”在何兴发看来,一个人的成功是由许多因素和方面组成的。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知道如何把学到的知识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他印象最深的是,大四时带领一个小组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桃江乡三湾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当地少数民族进行扫盲教育。由于当地长期缺乏信息,当地干群关系紧张,许多普通人被排斥在外。如何高质量地完成这一社会实践成为他和团队面临的难题。

人与人之间最远和最近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只有心连心,真诚相对,才能在短时间内被群众接受和信任。由于在学校期间培养了强大的沟通和同理心技能,何带领团队成员采取行动。他们住在人们的家里,白天帮助他们一起工作。晚上,他们利用每个人的空闲时间以一种非常“扎根”的方式教你们一些常用的汉字、科学知识和党的政策。他们不仅迅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而且圆满完成了团队任务,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

“临行那天,全村人都出来送行。他们唱着苗歌,帮我们提行李,还为我们准备了干粮。场面非常壮观……”时至今日,想起当时的情景,何仍记忆犹新,感慨万千,这也使他更加意识到“努力工作,真诚待人”八个字的内涵和力量。

信息民族教育: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促进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也许是因为我一直在下雨,所以我总是想为别人撑伞。多年来,由于国家预科教育政策的推动,何得以进入大学校园,对民族教育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

何承认,虽然他在预科班只学习了一年,但这似乎改变了他的生活。在老师耐心的指导和鼓励下,成绩平平的何不仅成为班上第一名。他从没有当过班干部,也当过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因乐于助人而被评为全省“学雷锋模范”,自信心逐渐建立和增强。

“预科教育为我上大学搭建了一座金桥。我要感谢党的民族政策和人民大学对我的培养。同时,我也希望为更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搭建一座桥梁,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多的机会‘发光’。”何说。

何认为,教育不仅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振兴民族、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一个重要的基石。近年来,随着贵州全面战胜贫困,贵州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通过智力援助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考题。

“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就像两条直线。我们怎么才能在中间建一座立交桥,让民族地区的学生不仅可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而且可以拿到本科学位。”在何的积极联系下,学院与母校贵州民族学院依托各自优势,共建了三个专业,这意味着在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学习的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职业技能,还可以攻读本科,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民族大学作为贵州唯一的民族综合性大学,在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谈到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建议时,何表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希望学校能够更深入地思考“为什么要办民族大学,如何办民族大学,办什么样的民族大学”。学校在肩负民族团结进步使命的同时,结合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围绕“四个创新”,着力推进“四化”,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着力建设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智库”。

此外,民族学一直是贵州民族大学的一门重点学科。学校要继续做好工作,打好“国牌”,围绕民族法律、民族经济、民族文化等,进一步推动贵州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主题,为贵州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创新整合发展:从“跟随”到“引领”,打造农村振兴的“永久品牌”人才

盛夏时节,走到剑河县岑松镇屯州工业园区贵州黔味食品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股“清香”迎风飘来。在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将各种新鲜蘑菇碎片倒入机器中,并将其与肉末、胡椒粉等混合。过了一会儿,配料的香味被提炼出来,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垂涎三尺。

“这种蘑菇酱是在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的技术指导下开发的。作为贵州省第一种食用菌酱,该产品一上市就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并收到了全国各地经销商的订单。”车间负责人说。

2020年,贵州黔微微食品有限公司与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和公司生产优势,开展剑河种植食用菌的产品研发。经过一系列探索,不仅帮助企业开发了一系列蘑菇酱产品,而且获得了贵州唯一蘑菇酱企业的生产标准,为剑河食用菌产业探索了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其实,剑河蘑菇酱的成功研发,只是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坚持产教结合的一个缩影。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有69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始终坚持“政、工、校”一体化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扎根贵州,服务粮油食品产业,助力扶贫和农村振兴。

为助力农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贵州“三大战略”、“四个现代化”、“五张名片”,坚持“三个服务”、“四个方向融合”,实施“一县一业一政一宴”路径,紧紧围绕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做好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和产业孵化工作,致力于构建贵州食品工业5.0人才培养体系产品研发体系和产业孵化体系。

截至目前,学院已与清镇市人民政府、兴仁市人民政府、织金县人民政府、正大集团、贵阳农业投资、金沙酒业、贵州黔菜楚山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政府和企业签订了政工校农一体化协议。,找到了一条符合学院实际发展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何说:“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坚持内涵式发展,将职业教育直接融入行业,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精心培养能用能留的高技能人才,真正在贵州大地上做科学研究。(记者: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文字:孙元涛)